有一种病叫双相情感障碍,然而ta并不是男女通吃的意思...
作为潜在的天才,我发个疯怎么了!?
每个非著名神经病
都有一套纵容自己抽疯的万能理论
核心思想是“天才与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
科学家说,这是人类为了获取智力和创造力的代价
▼
在此我要严肃的讲讲“双相情感障碍”的那些事
梵高可能是最著名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这是一个关于“不疯魔不成活”的悲伤故事——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鸦雀成群的金色麦田里绝望地拎着一只左轮手枪,坐在一颗树下用手枪笨拙的瞄准了自己的胸膛,两天后离世”。
这位二十世纪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拥有惊世骇俗的创作能力,但在早期就曾经因为内心压抑,而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大师的人生就好像他画的向日葵一样,虽然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却总透露着狂欢落幕后的寂寥。
后来,科学家推测梵高就是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所以国际双相障碍学会把他的生日3月30日定为世界双相障碍日。
梵高笔下向日葵的寂寥
躁狂和抑郁混合双打——
即便如此闪耀的大师是这种障碍的患者,“双相情感障碍”还是常常不为人知。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一类疾病。而在现在的研究中,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找到了与双相情感相关的基因位点。有GRM3基因变异的人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则是常人的3倍。
而且“双相障碍”是有一定的特点的,并不是抑郁和躁狂就随机的来回切换。一般来讲可能某一段时间抑郁主导,下一段时间躁狂主导,接下来又是抑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真的出现这种周期性症状的时候,可能就需要向精神科医生求助了。
由于《星空》是梵高在精神病时期所作,
世人普遍认为这是他想象出来的美妙情景。
天才的代价——
梵高可谓是“不疯魔不成活”的典型代表,这也是身为天才的代价。
国外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记录了1881个实验个体在8岁时的智商,并在后来评估了同样的实验个体在22或23岁时的躁狂症状。研究者用于评估的条目来自于一个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的量表。他们给每个实验个体打出一个分数,用以评估实验个体此前经历过的躁狂特征数目。实验发现,分值最高的10%的实验个体,他们在儿童期的智商值相应也比躁狂分值最低的10%的个体高了近十个百分点。这种相关性对言语智商高的实验个体尤为明显。
在完成《麦田上的鸦群》
之后的两个星期,梵高即举枪自尽。
“我们的研究对双相情感障碍如何世世代代被选择下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领导这项研究的格拉斯哥大学的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如是说。“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基础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选择优势的。一种可能性是,严重的情感障碍,譬如双相情感障碍,是人类为了获取诸如智力、创造力和语言能力这样的适应特征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性倾向越高的个体,越有可能展现出不同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在高语言能力发挥优势的领域,例如文学和领导力。所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没胡子的自画像》
这是梵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
你高危了吗——
双相情感障碍看似遥远,但在这些情况下谁都可能位列“高危人群”。
①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
②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③药物使用不当
④遭遇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比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和睦、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这一些遭遇,也可能遭遇双相情感障碍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