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6

一个人的寿命啊,跟这个部位的长短有很大关系...

一个人的寿命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端粒的进程。


我说的这个端粒,或许是世界上最牛逼的“粒”,比真果粒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然而事实上,这玩意儿既不是器官,也不是部位,甚至连一个小组织都算不上。


是的,我做了一个无耻的标题党。来啊互相伤害啊。


1.png


它是染色体的“边角料”

可它要是没了人也就完了


端粒的本质和染色体一样,都是DNA序列。


因此严格来说,端粒不是一个粒,而像一个“套套”牢牢套在了染色体的端头上——不是你们经常用的套套,是那种鞋带上的塑料套——要不是我举这个栗子,相信你们也不会注意到这个小东西。


2.png


端粒就像鞋带的塑料封套,保证染色体不会松开。因为一旦松开,染色体就可能在复制过程中丢失基因片段,染色体之间也会意外“乱搞”。


人乱搞不至于要命,但染色体一旦乱搞,那严重后果我都不敢想。


除了鞋带套,端粒还有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叫“生命时钟”。因为生物课告诉我们,细胞分裂是一切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包括人。而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而死亡——你就可以go die了。


因此可以说,端粒的长度决定着生物的寿命,叫“生命时钟”也算名正言顺。


3.png

⬆️ 端粒长度衰减的过程,就伴随着人衰老的过程。


遗传学里的当红炸子鸡

感觉人类长生不老就靠它了

就是这小小端粒,如今已经变成遗传学领域的当红炸子鸡。虽然它的发现早在1980年代,但爆红还要从2009年说起。


当年底,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莱克本(Liz)等三位科学家。他们获奖的原因就是揭示了“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


4.png


这个由头听起来很正式很学术有没有?不过,当时一些媒体为了搞个大新闻,用了”衰老研究摘取诺贝尔奖”这样喜大普奔的标题,一下子成功吸引了人们的八卦神经:卧槽,看来我这辈子看到长生不老是有希望了。

话说,这个脑洞是从端粒酶那里开大的:


端粒酶是我可以补充端粒的一种酶。它能够重新合成端粒缺失的部分,促使细胞保持生长状态。那么既然这样,有人认为照此逻辑,那么我们给人不停“注射”端粒酶,给它加长,岂不是就能让他长生不老了吗?


5.png


且不说人为“注射”或者延长端粒酶的难度,重点是在一些情况下,端粒酶也会帮助那些无用细胞(比如癌细胞)的增长,最终成为扣动癌症的扳机。所以,靠端粒研究实现长生不老的幻想,目前看来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活在世上好难

呵护好我的端粒更难


虽然人为增长端粒还很科幻,但研究证实,人类确实可以活到100岁甚至更久,这群人刚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的端粒保养状态较好。


7.png

⬆️ 精力旺盛的容嬷嬷,就给人一种端粒很长,永远不会死的感觉。


一项前瞻性研究收集了787名参与者的血液样本,测出了其白细胞端粒的平均长度,并对这些参与者进行了十年的跟踪研究。结论是:参与者中端粒长度最短的,患癌症的几率比端粒最长的高出了三倍!端粒越长,患病的几率越小,这一关系也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可以证实,在自然状态下,拥有较长的端粒是有优势的。


8.png


⬆️ 不同的人之间的端粒DNA长度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最长可达到2万个碱基对,最短可以3000个碱基对。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的端粒是不是够长?我又该如何保养它呢?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对一些基因位点的检测,来反映端粒的可能长度。因为确实没法把端粒切下来量一量,所以这算是一个相对靠谱的做法。


9.png第二个问题,诺贝尔奖得主Liz是这么说的:


其实方法正是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们的那些:经常锻炼,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注意营养等等。实际上,这也提示了人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通过维持端粒长度来降低患病风险,延长寿命。


10.png


小编心里话:

作为365天全天候生物网推狗,

这位诺贝尔大姐的建议,

感觉一个也做不到。

所以,

端粒天生长一点,后天压力小一点

横批:活,久,见。

拜拜.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