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遗传标记O-F325,所以比较关注淮河流域的考古学文化,早期比较认同魔方关于O-F325与裴李岗文化有关(贾湖)的观点,但是随着在崧泽文化发现O-F325古DNA,O-F325的来源似乎更加不确定,有朋友提出可能与顺山集有关,现在看来可能性确实不小。顺山集所在的淮河流域,新石器遗址发掘滞后,基础薄弱,甚至众多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文化的边界和内涵都难以明确,因此造成了诸多混乱,尤其是青莲岗文化。在20年前我的考古学课本上写到“北辛文化,或称青莲岗文化”,似乎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名称,这也是我对该文化的基本认知。在当今,青莲岗文化依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学术领域沿用甚至有复兴之势,但它的内核似乎已经发生一些变化,为此我最近学习了一些文献,作了一些梳理,更新了一些知识,并将一些结果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
1、早期的青莲岗文化。最初的青莲岗文化指北到花厅、青莲岗,南到北阴阳营等地带有彩陶的文化遗存,后来范围扩大到鲁中南、环太湖一带,随着发掘材料的丰富又提出划分为江南江北两个类型,并发展为后来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系统,青莲岗文化成为早于大汶口的一类遗存的称呼,但因遗址本身内容贫乏被北辛文化取代。我曾在某正式书籍见有类似“不宜使用青莲岗文化的名称”,当时某时期的共识。
2、现今的青莲岗文化。现今的青莲岗文化仍然在学术界使用,但所指已经出现变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江淮东部的考古学文化,即北至淮河、南至长江、西至运河的区域内,一是专指江淮东部北段,即淮河一线的一类遗存。这两种不同内涵的青莲岗文化,时代大体都在7000-6000年前。
3、龙虬庄文化。又称龙邱庄,位于江淮东部,时代大体在7000-5000年前,很明显,与上面的青莲岗文化在时间及范围都存在重合。龙虬庄文化也可以分为两层次,一是指江淮东部的考古学文化,在这一层面即“龙虬庄文化=青莲岗文化”,起因是南京博物院学者认为青莲岗遗址内容贫乏,不足以代表江淮东部的整体文化,应以内容丰富的龙虬庄命名,也有学者认为应命名为“青墩文化”。在此情景中,可以认为龙虬庄文化=青莲岗文化=青墩文化(约)。
4、在另一层面,当用青莲岗文化专指淮河一线的一类遗存时,相对的就会使用龙虬庄文化来指代指江淮东部中段,即高邮湖东侧的历史遗存,两者此时是并列并存的关系。这一情况反映出江淮地区考古的复杂情况,学界对此远未形成共识。江淮东部的遗存与海岱、环太湖、淮河中上游的历史文化关系都比较紧密,并在6000-5500年前左右融入良渚文化。
5、双墩文化与石山子文化。这两名称也指代大体同一区域的文化,参考第3条。双墩文化\石山子文化分布在安徽东北部,主要遗址有小山口、双墩、石山子(孜)、侯家寨等,时代大约在7900-5700或7300-6200年前。陶鼎是双墩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但可能不是本地起源,当是受到裴李岗文化的影响产生,并由此向东方扩散。双墩文化\石山子文化最终被大汶口文化所取代。
6、顺山集文化。顺山集文化主要分布江苏洪泗,遗址有顺山集、韩井、雪南等,时代约在8500-7800年前,是淮河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之一,和贾湖的时代有重合。顺山集文化可分为三期,一二期具有延续性,三期受到外来影响,有学者认为受到跨湖桥的影响较大,有学者认为受到了彭头山(经由贾湖一期)、跨湖桥人群的影响。安徽古台寺、小山口等早期遗址与其面貌类似,当是双墩文化\石山子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与江淮东部关系也一定密切,但似乎与这些文化还存在一些缺环。
7、总之,除了北辛-大汶口、马家滨-崧泽-良渚两个文化系统之外,两者之间的江淮地区应当还曾存在过一个文化系统,尽管文化谱系尚不明确,但大概是以顺山集为主要源头的。从文化内容来看,无论是顺山集,还是双墩\石山子、龙虬庄\青莲岗,还是北辛、崧泽,似乎与裴李岗(贾湖)或多或少都有很深的联系。从这两方面看,让人更难以推测O-F325的族属和来源,期待江淮一带的遗址检测到古DNA。以上是我最近学到的一些知识,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朱圣~
点赞
黄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