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烨《陕南古代民族史研究(史前—隋唐)》,2019。文章关于巴蜀有个观点,即武王伐纣时的巴蜀大概都在汉江上游的汉中盆地。巴人蜀人其实是当时的泛称,他们是很多分支的小部落、小邦国共同构成的群体,其中汉中的蜀是蜀人一支,长期与巴人杂居。从汉中这个地理位置来看,传世文献很多关于巴蜀的矛盾说法便可得到解释。商代汉中地区考古有城固洋县铜器群,既有三星堆特征,又有中原商文化、江汉文化的特征。因为这里本是个文化交汇地。地理上,沿着汉江可通江汉平原,也可通中原,同时沿金牛古道可通成都金沙及三星堆。连通汉中和江汉,正是自西、南两方包夹中原常用的军事策略。



另外,甲骨卜辞中的蜀实际写作“蜀缺虫”形式,与今蜀字当非一字。卜辞称巴方而不称蜀【缺虫】方,谓商王时常问蜀【缺虫】受年,在蜀【缺虫】,都可见此蜀【缺虫】踞商王畿不远,非巴蜀之蜀。而周原卜辞的蜀,则与今蜀字同,含有虫字。卜辞中伐蜀、克蜀文字被认为属文王时期,可看作翦商的先导战略。《逸周书·世俘解》记伐纣期间亦有伐蜀字样,但其言往返时长从庚子到乙巳只有六日,当亦非巴蜀之蜀,而应在安阳殷墟附近,或即是“缺虫”之蜀,为後世字误。又或以为整理者将文王伐蜀之事窜入。另秦汉文献多有将蜀称“叟”者,亦可见巴蜀不是一开始就特指今日四川重庆的巴蜀地区。
从古今DNA样本分析,巴人到土家族演变源流较为清晰。魔方现有现有土家族样本903例,C2b1b-CTS10923一支最为显著,在全部样本中有135人,约占15%,其中下游F5477有108人。其次O-F8有104人,约占12%,但分支较散,其中标记为马家窑文化的F2137有14人。此外N1b2-CTS4714亦占比较多, 有46人,约占5%,其中F1437有19人。这三支中,C-CTS10923-F5477曾在石峁大量出现,土家族占比最为突出。由此可推测,石峁文化衰败後,这几支人群南下,首先进入了汉中地区,成为巴人的主体。同时,古蜀人则可能是更早从仰韶文化及宗日文化南下的群体。二者最终在汉中盆地合流,和平与战争共存。



无鬼斋
点赞
黄天成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