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祖源」App,随时随地查找家族资料

扫码打开「魔方祖源」App

安徽颍上王氏

# 周文王(姬昌)至明洪武年间王用章直系世系总表
(依据《史记·周本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安福王氏宗谱》《颍上王氏支谱》整理,标注核心节点与关键信息)


## 第一部分:周王室直系(周文王至周灵王)——太子晋的王族祖辈
1. **周文王(姬昌)**:西周奠基者,商末周族首领,奠定灭商基础,子姬发建西周后追尊“文王”。  
2. **周武王(姬发)**:周文王次子,西周开国君主(前1046年灭商),定都镐京,推行分封制。  
3. **周成王(姬诵)**:周武王之子,周公旦摄政期间平定“三监之乱”,完善礼乐制度,稳固西周统治。  
4. **周康王(姬钊)**:周成王之子,“成康之治”核心君主,天下安定,西周国力巅峰。  
5. **周昭王(姬瑕)**:周康王之子,多次南征荆楚,卒于汉水,西周由盛转衰。  
6. **周穆王(姬满)**:周昭王之子,在位约55年,西征犬戎、东伐徐国,有“穆王西游”传说,暂稳统治。  
7. **周共王(姬繄扈)**:周穆王之子,削减诸侯封地以强王室,然国力已不如前。  
8. **周懿王(姬囏)**:周共王之子,西周衰落期君主,犬戎频繁侵扰,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  
9. **周孝王(姬辟方)**:周共王之弟,因懿王之子年幼继位,命非子养马汧渭间,为秦国始祖奠基。  
10. **周夷王(姬燮)**:周懿王之子,孝王后复位,王室权威下降,诸侯失礼(如“烹齐哀公”)。  
11. **周厉王(姬胡)**:周夷王之子,推行“专利”政策,前841年引发“国人暴动”,被逐至彘(今山西霍州),共和行政开始。  
12. **周宣王(姬静)**:周厉王之子,共和行政后复位,北伐猃狁、南征淮夷,史称“宣王中兴”,晚年战争失利,复兴终止。  
13. **周幽王(姬宫湦)**:周宣王之子,西周末代君主,“烽火戏诸侯”失信诸侯,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被杀,西周灭亡。  
14. **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之子,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启东周,王室权威名存实亡,春秋争霸始。  
15. **周桓王(姬林)**:周平王之孙(父泄父早逝),与郑国冲突加剧,“繻葛之战”王室军败,“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16. **周庄王(姬佗)**:周桓王之子,诸侯争霸加剧(如齐襄公崛起),王室仅存象征地位。  
17. **周釐王(姬胡齐)**:周庄王之子,在位时齐桓公首会诸侯成春秋首霸,周天子正式承认霸主地位。  
18. **周惠王(姬阆)**:周釐王之子,因王室内乱一度被逐,借齐桓公之力复位,更依赖诸侯。  
19. **周襄王(姬郑)**:周惠王之子,晋文公称霸,“城濮之战”后召襄王会盟,王室地位愈卑微。  
20. **周顷王(姬壬臣)**:周襄王之子,王室财政窘迫,向诸侯“告饥”,死后子姬班继位(周匡王)。  
21. **周匡王(姬班)**:周顷王之子,在位6年无嗣,弟姬瑜继位。  
22. **周定王(姬瑜)**:周匡王之弟,见证“楚庄王问鼎中原”,王室无力制衡强楚,传位于子姬夷。  
23. **周简王(姬夷)**:周定王之子,晋、楚“鄢陵之战”等长期争霸,王室夹缝求生,传位于子姬泄心。  
24. **周灵王(姬泄心)**:周简王之子,东周第11位君主,嫡长子为**太子晋**(王氏始祖),太子晋早逝后传位于次子姬贵(周景王)。


## 第二部分:王氏直系(太子晋至王该)——太原王氏迁赣前脉络
25. **太子晋(姬晋,王子晋)**:周灵王嫡长子,因直谏被废,传统谱牒尊为“太原王氏”始祖,后裔战国避乱改姓“王”。  
26. **王宗敬**:太子晋之子,任周王室司徒,避乱迁太原,正式以“王”为姓,启太原王氏支系。  
27. **王凤**:宗敬之子,袭父职,太原王氏早期核心传承者。  
28. **王覃**:凤之子,居太原,维系家族根基。  
29. **王渠**:覃之子,太原王氏世系关键节点。  
30. **王丰**:渠之子,传承血脉,无显著史载。  
31. **王芝**:丰之子,续太原王氏直系。  
32. **王亿**:芝之子,居太原,为后续世系奠基。  
33. **王错**:亿之子,战国仕魏任上将军,推动太原王氏从“王室后裔”转向“仕宦家族”。  
34. **王愤(一作“王贲”,非秦将王贲)**:错之子,仕魏,延续家族仕宦传统。  
35. **王渝**:愤之子,居太原,传直系。  
36. **王息**:渝之子,无显载,核心为血脉延续。  
37. **王恢**:息之子,秦末汉初仕汉,后避乱迁代郡。  
38. **王亢**:恢之子,居代郡,后迁回太原。  
39. **王頣(王颐)**:亢之子,太原王氏直系传承者。  
40. **王翦**:頣之子,战国秦名将,灭楚、燕、赵,封武成侯,太原王氏史上影响力人物。  
41. **王贲**:王翦之子,秦将,灭魏、齐,封通武侯,与父同列“战国四大名将”。  
42. **王离**:王贲之子,秦末将领,巨鹿之战败于项羽,降楚;长子元迁琅琊(开琅琊王氏),次子威留太原(续太原王氏)。  
43. **王威**:王离次子,太原王氏直系继承者,西汉仕汉,封扬州刺史。  
44. **王志**:威之子,仕汉任北海太守,续家族仕宦。  
45. **王珣**:志之子,居太原,传直系。  
46. **王言**:珣之子,东汉仕官,无显载。  
47. **王嶹(王嶅)**:言之子,太原王氏直系节点。  
48. **王嶔**:嶹之子,居太原,维系血脉。  
49. **王彝**:嶔之子,西晋人物,家族始现南迁苗头。  
50. **王勖**:彝之子,东晋仕官,随王室南迁,太原王氏扩散。  
51. **王励**:勖之子,东晋居江南,传直系。  
52. **王霸**:励之子,南朝宋仕为太中大夫,居太原。  
53. **王咸**:霸之子,南朝齐任散骑常侍。  
54. **王甲**:咸之子,南朝梁人物,无显载。  
55. **王甫**:甲之子,南朝陈居太原。  
56. **王畊(王耕)**:甫之子,隋末唐初人物,筹划家族南迁。  
57. **王恬**:畊之子,唐初仕为朝散大夫。  
58. **王泽**:恬之子,唐任潞州刺史。  
59. **王昶**:泽之子,唐中期居太原,安史之乱后迁四川。  
60. **王湛**:昶之子,居四川,为迁赣奠基。  
61. **王承**:湛之子,唐后期仕为太子少保。  
62. **王述**:承之子,唐任尚书令。  
63. **王坦之**:述之子,东晋名臣(谱牒“代际压缩”节点,旁支与直系融合),任侍中、中书令,封蓝田侯。  
64. **王愉**:坦之之子,东晋任江州刺史,因政治斗争被杀,家族暂衰。  
65. **王缉**:愉之子,东晋末避乱迁江南。  
66. **王慧龙**:缉之子,南北朝仕北魏任龙骧将军,太原王氏北方继承者。  
67. **王宝兴**:慧龙之子,北魏任尚书郎。  
68. **王琼**:宝兴之子,北魏名臣,任侍中、司徒公,封长社侯,太原王氏复兴关键。  
69. **王遵业**:琼之子,北魏任黄门侍郎,博通经史。  
70. **王松年**:遵业之子,北齐任度支尚书。  
71. **王邵**:松年之子,隋任秘书少监,著《隋书》。  
72. **王孝柔**:邵之子,唐初仕为吏部郎中。  
73. **王敬德**:孝柔之子,唐中期任监察御史。  
74. **王贯**:敬德之子,唐后期因藩镇割据迁回太原。  
75. **王臻**:贯之子,唐末任太原少尹。  
76. **王泰叔**:臻之子,唐末见证黄巢起义,筹划南迁。  
77. **王谋**:泰叔之子,唐末随父避乱迁四川。  
78. **王吉**:谋之子,唐末任蜀州刺史,率家族由四川迁江西吉州(今吉安)。  
79. **王该**:王吉之子,太子晋第55世孙(《安福王氏宗谱》排序),唐末避乱迁江西吉州安福连岭,为太原王氏赣湘支系始祖。


## 第三部分:江西安福王氏直系(王该至王庭珪)——茅堂支系形成
80. **王馀**:王该之子,居安福连岭,守父业,安福王氏第二代。  
81. **王克**:王馀之子,袭居连岭,配陈氏,固定居基础。  
82. **王慧**:王克之子,居连岭,无显宦,传血脉。  
83. **王绍**:王慧之子,北宋初期居连岭,家族积累声望。  
84. **王槐**:王绍之子,北宋中期配周氏,直系节点。  
85. **王彦**:王槐之子,北宋中期居连岭,筹划迁城。  
86. **王华**:王彦之子,北宋中后期任安福县尉,为迁城奠基。  
87. **王奭**:王华之子,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由连岭迁安福县城茅堂,为“安福茅堂王氏”始迁祖。  
88. **王仪**:王奭之子,居茅堂,配赵氏,北宋末期组织乡勇抗金。  
89. **王仲举**:王仪之子,南宋初期居茅堂,任吉州司户参军,支持抗金。  
90. **王仁**:王仲举之子,南宋中期居茅堂,以孝友闻名,配廖氏。  
91. **王庭珪**:王仁之子,南宋名臣、诗人(1079—1171年),字民瞻,号泸溪先生,官国子监主簿,因反秦桧被贬,后追赠直敷文阁,著《泸溪文集》,安福王氏核心代表。


## 第四部分:茅堂王氏分支至明洪武(王庭珪至王用章)——迁安徽颍上
92. **王頔**:王庭珪长子,南宋中期居茅堂,任吉州司理参军,配张氏,生3子(詹、谵、訚),王用章支系出王訚一脉。  
93. **王訚**:王頔三子,南宋中后期守茅堂祖居,配刘氏,生王愈;南宋宝祐甲寅年(1254年)茅堂失火,暂迁城郊后返居。  
94. **王愈**:王訚之子,南宋末年率族人护茅堂旧址,配赵氏,生2子(友直、友谅),长子友直为直系。  
95. **王友直**:王愈长子,元代初期迁安福东郊蒙冈(与王准蒙冈王氏融合),配周氏,生王伯达。  
96. **王伯达**:王友直之子,元代中期居蒙冈,农耕教书,归入“蒙冈王氏渡头团”,配陈氏,生王仲祥。  
97. **王仲祥**:王伯达之子,元代中后期任蒙冈乡耆老,修王氏宗祠,配廖氏,生2子(显祖、显宗),长子显祖为直系。  
98. **王显祖**:王仲祥长子,元末避红巾军战乱,率家人避乡野,配胡氏,生王兴。  
99. **王兴**:王显祖之子,元末明初人物,明洪武元年(1368年)前后,因“洪武迁民”政策(江西迁安徽),率族人外迁,配杨氏,生3子(用文、用章、用武),次子用章为迁颍上核心。  
100. **王用章**:王兴次子,明洪武年间(约1370—1390年),从安福蒙冈渡头团迁安徽阜阳颍上,为“颍上王氏茅堂支”始迁祖,配高氏,生2子(继宗、继祖),后裔在颍上繁衍。
2 条评论
热门最新
平江

汝南平江

明清前两记载不可信

添加评论

点赞

天门冬氨酸

你颍上哪里的,你这族谱能追那么远也是离谱

添加评论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