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分别驯化了粟黍和水稻,孕育了早期中华文明,更是推动了史前农作物的全球化传播。然而,由于古代人类基因组数据的匮乏(尤其是长江流域),这两大流域人群的遗传历史研究长期存在空白。近日,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和王传超团队、南京师范大学贾鑫团队联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兰州大学、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北大学、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基因组学》发表了《东亚新石器时代中期粟黍和水稻农业种群的基因组历史》的重要研究论文,基本上解决了中华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的起源问题。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四个新发现:
①青藏高原人群与黄河上游农业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最为密切。沿渭河流域分布的仰韶文化人群与青藏高原人群具有较近的遗传亲缘关系,这些个体具有8.3%~55%高原相关的祖先成分,汉、藏、羌同源确实是历史事实。
②全球2.5亿南岛语族(包括台湾高山族)不仅仅是起源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他们最早实际上起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
③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流域的稻作人群就已经开始向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张。稻作文明和粟作文明的碰撞可能引发后来的黄帝大战蚩尤与禹征三苗。
④证实了中国古代史书和泰国、老挝的民间传说,即壮、傣、老、泰等民族的发源地确实在中国的长江流域,泰国人和老挝人的祖先确实来自于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