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一直计划讨伐商朝,史书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八百诸侯”响应,而商王武丁曾经镇压了楚地的叛乱,俘虏了楚人,延续了成汤之祖的功业。
然而,武丁之后,楚人继续叛乱,甲骨文卜辞对于荆楚一带的叛乱是占卜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商楚关系,周文王不可能不知道,因此周楚合流对抗商朝成为了必然趋势。
但毫无疑问,楚人激烈反商,周人暗中反商,两者在周文王时合流,这是两个组织共同对抗商朝,不能将其看成周楚是君臣或上下级的关系。
商朝时期,神州大地上方国林立,而方国相对独立,与商朝关系差的甲骨文中称之为“鬼方”之类。也就是说,商朝是其中实力强大的方国,可以调动的同盟方国众多。
因此,楚国与周国关系,即为楚国承认周国老大地位,在伐商上响应周国指挥,却未必在制度、礼仪上遵守周国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制度、礼仪等上面,就与中原列国差距很大,或许就是周楚关系的延续。 新文案的核心思想是:考古学家在周原发现了一批甲骨文,其中揭示了周朝时期楚国与周国的关系。
这些甲骨文显示,虽然楚国与周国关系紧密,但并非简单的臣服关系。周文王不可能不知道商楚合流对抗商朝的必然趋势,楚国与周国的关系是共同对抗商朝,而并非是周楚是君臣或上下级的关系。
在商朝时期,楚国承认周国老大地位,在伐商上响应周国指挥,但并不一定在制度、礼仪上遵守周国要求。这种关系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存在,楚国在制度、礼仪等上面与中原列国差距很大。
楚国是周朝的臣属,这是考古与历史的双重证据。周成王时期的“荆子鼎”铭文清晰地记录了楚子丽受到周王的大赏,以及周召公的“大祓”仪式。
史书记载,楚国是在周成王时期被封予子男之田,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司马迁的误解,因为早在周文王时期,楚人就已经有了势力,而“公侯伯子男”这个爵位是战国时期的产物,不存在于商周时期。
周朝的贵族体系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从未听说有人获得过“公侯伯子男”中侯爵之外的爵位。
楚国曾经臣服于周朝,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南,周围没有天敌,楚国迅速扩张并逐渐强大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天子的实力不断衰退,尤其是遭受戎族的入侵后,周朝的实力急剧下滑,甚至都城镐京被攻破,周幽王也被犬戎杀死。
这些事件进一步刺激了楚国的野心。楚国国君熊渠因此宣称自己是“蛮夷”,并立三子为王,而楚庄王甚至敢于问鼎之轻重,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显示出他夺取周朝天下的野心。
在春秋时期,可以看作是两个集团之间的对抗,一是以楚国、秦国、吴国、越国为首的蛮夷集团,与周天子体系的诸侯国争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尊的是周王,攘的是蛮夷,而楚国就被认为是不尊周王的蛮夷之一。
后来的晋国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集结中原诸侯对抗楚国、秦国。在中原诸侯的眼里,楚国并没有被当作自己人,而是被视为外人。
周楚关系的复杂性超越了单纯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在周王室强大的时候,楚国会依附于周王室,但其独立性却比周朝的诸侯国更强。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弱,楚国不再有所顾忌,将其自身置于与周王室平等的地位。传统史书一直将周楚关系定位于君臣关系,可能是出于认知错误,也可能是出于“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楚裔
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