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祖源」App,随时随地查找家族资料

扫码打开「魔方祖源」App

东夷杂考:古东夷人的流向,遍布华夏还是远渡日韩?

Yang et al., 2020,付巧妹团队报道了山东新石器早期后李文化为代表的上古东夷族群的基因组数据,尽管原报告忽略了对古东夷族父系血统的分析,但根据其1240K数据,还是可以初步判断扁扁洞古人和后李文化父系以N1b1为主,该基因型对今天东亚人的影响非常有限。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付巧妹团队的原报告低K值的ADMIXTURE分析如下图,看似山东新石器组对现代东亚人有广泛的血统影响,然而,这种低K值的ADMIXTURE分析,并不能真正区分新石器时代东亚和东北亚各古代组之间的血统差异。

为解决提取古东夷人全血统层次上的独特标记,并以此探索古东夷族的流向,笔者基因人王冰汇总当前报道的主要东亚古人基因组1240K数据并与古东夷人数据合并,并将K值跑的足够深,直到可以区分古东夷族与其他新石器时代古族的血统差异。

运算结果发现,在K=9时,古东夷人(China_NEastAsia_Coastal_EN)仍然尚无法与西辽河的红山文化(China_WLR_MN)等东北亚古族相互区分。

但K值提高到K=10时,令人振奋的发现,古东夷人的独特血统成分凸显。如下图所示,古东夷人(China_NEastAsia_Coastal_EN)的扁扁洞和后李文化各组呈现单一的深蓝色成分,可以清晰地与东亚-东北亚等地新石器古族。

笔者基因人王冰这一基于古人基因组的数据挖掘后的新发现,让我们有机会对上古东夷族的流向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避免了以往在无法区分古东夷和其他古人族群的前提,探讨东夷族流向时的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尴尬局面。

基于K=10的PCA分析:

基于K=10的条形图:

古东夷小高组人骨图片,尽管吉大朱泓教授团队描述为接近现代华南人或者被其他研究者描述为类波利尼西亚人,但PCA和Cluster等算法显示,其人骨特征较为独特。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各族群的类东夷血统,首先,古东夷人(China_NEastAsia_Coastal_EN)全部聚类与POP1成分下,表现出极高的内部同质性。

韩国青铜时代时代的Taejungni 767-541 calBC(松菊里)在原报告中,被认为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关,然而,同样的问题,原报告的ADMIXTURE运算深度事实上并不能区分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其他各组古代人群(作者也认识到这个问题)。笔者基因人王冰的K=10运算结果显示,与Taejungni与古东夷人强烈聚类。

原报分析结果:...

此外,韩国Yŏndaedo古人在原报告根据qpAdm计算结果认为是类红山文化血统与类绳纹血统的混合,然而,qpAdm算法是提前锁定参考人群计算目标样本的潜在混合比例,即预设了始祖人群,哪怕始祖人群并非直接的始祖。笔者基因人王冰的K10计算结果显示,Yŏndaedo是类东夷古族与类绳纹古族的混血,而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无关。另外,Ando等新石器期韩国古人也呈现一定比例的类东夷血统,同时,也存在没有显著类古东夷血统的韩国新石器期样本。结果表明韩国新石器期至青铜期的古族来源复杂,这与考古所见的多源流特征具有吻合性。

原报分析结果:...

关于这一现象的考古学相关线索是,距今7000年至5500年的江淮地区龙虬庄文化可能与松菊里存在文化关联。1999年出版的《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有这样的详细描述:“不同时间的含有粳型稻作农业遗存的遗址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其传播的途径大致是从淮河上游至淮河下游,之后沿海北上至山东半岛,借助顺时针方向的黄海环形大海流,至朝鲜半岛南部的汉江下游,再经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以对马岛、壹岐岛为跳板,最终到达九州北部,并以此为原点,向九州南部及本州的近畿一带扩散。” 在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间,韩国的骊州欣岩里、扶余松菊里、晋阳太坪里遗址和日本的唐津菜火田、福冈板付等遗址均发现了稻作遗存。将发现稻作遗存的遗址按空间分布和时间顺序连接起来,粳型稻作农业东传的轨迹便十分明了地展现出来:龙虬庄——盐仓城——尧王城——杨家圈——欣岩里、松菊里——菜火田、板付。也就是说,粳型稻作农业的东传,是起自江淮东部,沿江苏和山东沿海至山东半岛,借助环形的黄海海流到达朝鲜半岛的南部,然后以对马岛作为中桥,穿过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到达与江淮东部纬度相当的北九州。

日本方面,研究者将青铜时代的水稻农夫移民弥生人也模拟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山戎)与绳纹古族的融合。笔者基因人王冰的K10分析显示,弥生人的确与Yondaedo新石器样本、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古代东北亚地区族群聚类,即呈现Pop9血统高频的特征,而类古东夷血统似乎并没有在当前的弥生样本中体现。
原报告的分析结果:“Analysing the genomes from Yayoi farmers, we found that, like Taejungni, they can be modelled as indigenous Jomon ancestry admixed with Bronze Age Upper Xiajiadian ancestry. Our results support massive migration from Korea into Japan in the Bronze Age.”

古坟期和历史期的情况与弥生期类似,也是POP9血统成分高频,其中一例古坟样本JpIw33的run,可能因为覆盖度较低,与其他run结果有偏差,呈现很高的类古东夷血统,有待更深入的分析验证。

在中原地区的古华夏族方面,也有一部分样本呈现较为显著的类古东夷血统信号,这与两大族群的山水相连,彼此的文化与血统互动有关。

西辽河方面,红山文化(WLR_MN)的血统影响在青铜时代显著降低,但仍有不同程度的遗留,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二道井子样本中,有~27%的类古东夷血统,反映出青铜时代西辽河区域人群来源的复杂性。因为K=10时,仍然无法显著区分红山文化和黑龙江古族,尚不清楚古蒙古高原类型种系和古东北类型种系的具体互动情况。

最后,我们来看看古东夷血统对现代东亚人的影响。日韩方面,古东夷人的血统影响为0-5%。

在K=10时,在低K值看似“铁板一块”的CHB北京汉族,呈现出强烈的内部多样性,其中极少部分样本甚至出现与古东夷族的高度类聚特征,但多数样本没有明显的类东夷血统信号,大体与父系N1b1的基因频度吻合。

以上为经典ADMIXTURE算法在K=10下的初步结论,该算法特别是在古人基因组很多样本覆盖度不高的前提下,该结果是否可以被其他新型的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计算器所复现?笔者基因人王冰将在今后的古人基因组数据挖掘中尝试验证,敬请期待。


24 条评论
热门最新

陌刀

6 评论

5

  • 朱圣~

    2021-11-27
    北辛文化受安徽双墩文化影响。双墩文化北上征服后李文化,西进半坡文化区形成杨官寨,将陶祖文化也带了过去。

    4

  • 陌刀

    2021-11-27
    @朱圣~:征服说可能较好解释某父系的衰落。

    2

傅海江

古东夷N1b1和N1b2东支是山东万世一系的万年土著,真正古东夷族,O2-002611  是4000年5000年 从秦岭淮河以南北上的南方种族。在7000年前,两个族群没有彼此联系。讲得语言也不同。

6 评论

3

  • 四十米大板砖

    2021-11-30
    我只晓得参与历史进程,被历史所记载的东夷人主要是商周时期的

    1

  • 四十米大板砖

    2021-11-30
    至于所谓七千年前,有东夷这个称呼吗?

    点赞

95

9527

算法有问题,不然CHB内部差异不会这么大

添加评论

2

[已注销]

添加评论

1

傅海江

所以,古东夷N1b1和N1b2东支是完全独立血统的人群 至今部分北京汉族古东夷血统达到90%以上

2 评论

点赞

  • WA

    wangbing

    2021-11-28
    这种现象还是要谨慎看待,因为经典ADMIXTURE在K值不足够高的时候,将一些血统差异较大的样本,放到一个聚类群,道理也不难理解,就是,可能原本10个真实的始祖源,但K=9时,预设了9个始祖源,只能9个,这样,一些样本就会被勉强归入一些相对接近的聚类群,但不见得真那么接近。

    2

  • Xerxes

    2021-11-28
    张嘴就瞎说,还部分族群90%,都是有万年家谱万年近亲通婚?

    6

夫概

冰冰老师能不能对比一下晋趙赢秦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东夷族后人,还有吴越人、荆蛮、等等国内的古样本和现代样本做个对比,再分布个文章。

6 评论

点赞

  • WA

    wangbing

    2021-11-28
    还没有秦人的基因组,但从人骨特征的情况看,秦人早期的上层阶层,的确更接近古中原人,而与西北族群迥异,后来,秦人就西北土著无差异了。

    点赞

  • Xerxes

    2021-11-28
    常染几代人就被稀释了,反映的是近交系族群。只有Y染和mt能反映父母本的祖源。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