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们都说,一部春秋半部晋。
晋国血统纯正,第一任国君是周武王姬发跟王后生的小儿子唐叔虞,是个标准的王二代。此外这家地处中原,面积辽阔,有钱有势,还心机深沉,妥妥的春秋第一扛把子。
西边的邻居秦国原来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家底寒碜,到了秦穆公时期倒是想雄起一把到东方看看,到了晋国门口问道,能让我雄起一哈吗?晋国说,你猜。于是无奈只能继续回老家当套马的汉子。
东边的齐国倒是出身名门,且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加持霸主光环的国君,可惜齐桓公光顾着给周王室当执行董事了,子女教育工作就忽略了。这位仁兄一死,子女就就窝里斗,使得齐国内伤严重,自顾不暇。
南边的楚国从大山里来,可能是嫌走山路总崴脚,所以对中原眼馋得很,老是跟晋国打来打去,后来陆续城濮、颖北、鄢陵算了几次帐——负的。
所以,有人说,如果我大晋国不分裂成韩、赵、魏三家,就直接代劳统一天下的重任了。这说法到底科不科学呢?
本人认为,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晋国如何才能做到不分家?
晋国这家子的内政有个特点,就是异姓贵族掌握了军政大权,称为“六卿”。后来也正是这六卿中的三卿把晋国给分了。不过,这纯是国君自己作出来的。
原来,晋国国君特别喜欢杀戮自家的七大姑父八大姨父;至于儿子们呢,管你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全都让他们去留学,你就在外面使劲读吧,学士完了读硕士、硕士完了读博士、博士完了圣斗士,反正是你爹不死,你就不能回国。这么干了以后,国君就觉得安全感爆表啊。
但是,治国打仗总要有人嘛,所以就引进职业经理人来帮忙,也就是“六卿”。慢慢地,这帮异姓经理人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董事长就被架空了。这六卿之间也是明争暗斗,最后韩、赵、魏三家胜出,瓜分了晋国。
其实,历史上晋国国君面对大权旁落,也努力挣扎过。最出名的就是晋厉公,可惜他心慈手软,放虎归山,直接被反杀。退一万步说,就算厉公杀了想杀的人,也改变不了国君家族权力薄弱的现状,也决定了厉公仍然需要依靠其他卿族来管理国家。所以,晋国想通过国君吃掉卿族实现统一算是没戏了。
那么,晋国想要不分裂,就只剩下一条路——学齐国,用一家吃掉另外几家。
换句话说,就是变三家分晋为一家代晋。有没有可能呢?小编觉得是有可能的。其中,赵氏和智氏最有机会。
实话说,赵氏和智氏在历史上没能一家独大,本身就有很大的偶然性。
赵氏,是第一家在晋国冒头的卿族。俗话说树大招风,权大招黑,可能是赵氏觉得自己太牛了,就没把领导同事们放在眼里。于是晋国国君和其他卿大夫就老琢磨着要如何打压赵氏。大家都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吧,就是赵氏被打压最狠的一次,差点被人拖家带口一波流连锅都端了。
至于智氏,等到智襄子掌权的时候,智氏是整个晋国乃至周王朝最具权势的政治家族。智襄子冷眼一看像“智囊子”,但事实上他的智商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之所以会失败,一言以蔽之:得意忘形。成天话里话外就是:
所以呢,如果赵氏不要那么早跳出来,一直在家闷声发大财,保存实力;智氏呢,做人谦虚一点,做事谨慎一点,这两家中只要有一家采取更为明智的政策,晋国就很有可能最后一家独大,实现赵氏或者智氏代晋。这样的话,估计统一天下的真的有可能就是我大晋国了。
原因有三:
第一看内政:六卿火并剩一卿,直接解决了晋国最大的一个问题:异姓贵族势力太大,尾大不掉。实际在后来的历史中,为了吸取晋国公室的这个伟大的教训,其他国家的各个卿士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内部早就已经在开始推行非分封,以郡县为基层行政单位的官僚体制。旧贵族完蛋了,新贵族没根基,国君的权力可不就是大大增强了。而且,这个新晋国拥有成熟的变法土壤。
1. 新国君权力大增,就能成为变法的有力后盾,哪里不爽变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变法。反过来,变法又把旧贵族残余的微弱火苗彻底掐灭,进一步加强了国君权力。
2. 晋国是法家思想的发源地,变法人才多如牛毛。从春秋时代起,晋国就搞了好几部法典,开始推行以法治国,逐渐把周礼抛到了一边。理论上,法家鼻祖李悝、申不害、慎到分别提出了法、术、势理论,等到韩非子再来个三位一体,妥妥一部春秋时代的《君主论》啊,不知早了马基雅维利多少年。
改革上,李悝、吴起用理论联系实际,晋国国势必然天天向上,不信?你没看那个商鞅,人家本着“个人的就是世界的”思想,直接拿了李悝手记的影印本来用,老秦家就蹭蹭往上窜,套马的汉子也终于威武雄壮了!小编只能说,没有版权法的时代就是好。
第二看军事:晋国从建国开始,就一直跟北方的戎狄打仗,逐渐吞并了河套、辽东等地区。由于福利待遇和拥军拥属工作做得好,晋国还成功吸收了很多戎狄士兵到自己军队里来,尤其是得到了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使晋国的军事实力大增。
这个优势在后来被三晋之一的赵国连收据都没开就全盘接收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大力训练骑兵,使得中原政权第一次有了成建制的骑兵部队,改变了赵国一直被殴打,从未有反击的悲惨境地。
三晋之二的魏国呢,他家的武卒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重步兵。这是李悝在变法的时候,建立的一种新的军事制度。每个士兵都要被考核,论功行赏,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而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进行队伍编排,政治觉悟高、不怕死的打前锋,脑子灵活的两翼策应,腿脚利索、脸皮厚的迂回偷袭,嗓门洪亮、能说会道的搞宣传策反,反正就是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真正做到了个性化训练。这支魏军就多次痛扁秦军。
三晋阿三韩国呢,虽然军队整体战斗力一般,却是个顶厉害的技术工,生产的弓弩、战甲、盾牌、头盔等质量都杠杠的,厚锦重甲的在那让你砍,累也累死你了。而且人家有战国时期最大的铁矿,是个超级矿老板。在当时那就是个武器库啊,没有枪没有炮,不用敌人给我们造,扛着镐头上矿山就是了。这要是晋国不分裂,把三方优势完美融合,由吴起、李牧等超级将才组建最强战队,一统天下不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第三看地理:晋国地盘大,人口多,土地肥沃,粮食充足,在兵员、后勤、战略迂回等角度都为霸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旦晋国不分裂,秦国想东进就依然只是个幻想。若秦晋交恶,晋军能够过函谷关直接攻入秦国关中腹心之地,秦国基本无险可守。秦国要找活路,只能和楚国、齐国联手。这种三国联盟看起来会让晋国陷入多线作战,其实不然,因为晋国的位置割裂了三国。那时候,可不像现在,人手一部iphoneX,那么长的战线,三国相互策应、支援能不费老劲儿吗,何况各国还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再说,距离产生的可不是美,而是误会。晋国适时派出苏秦、张仪等战略家,吹吹枕……啊不,耳边风,各个击破也不是难事。最后说,这种多对一的自卫反击战,大晋国又不是第一次遇见,那时候边内讧,边争霸,也没见耽误事儿。遑论现在是加强版的晋国去对付弱版秦楚齐。总结起来,新晋国基本上还在我想打谁就打谁,别人打我很费劲,我打别人太轻松的境遇。
好了,小编瞎扯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两句很重要的话没说。
第一句,“商鞅虽然死了,变法的政策却留下来了。”
第二句,“秦奋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
什么意思?就是不仅你要是个支持变法的给力国君,儿子也要是,孙子也要是,重孙子更要是……君不见,秦国自孝公起,六代明君接力赛,狠抓人才建设,每代进步一点点,终成天下霸主。我大晋国要统一天下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够完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所以,其实战国人人都有机会,只不过必须一手抓子女教育,一手抓改革人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大家有其他想法,可以随意留言哦
闫守法
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