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杜氏
家族
基因家族介绍
北方杜氏家族,家族基因标记为 O-MF17125,共祖时间为 1890 年前,推测为中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杜氏家族京兆杜氏。目前,该家族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约占中国男性人口的 0.03%。
溯源分析
家族详情
家族情况介绍
京兆杜氏,奠基于西汉杜周、杜延年父子(均位至三公)。杜周原籍南阳,后徙居关中。其家族自西汉至唐代绵延不衰。东汉有书法家杜度;曹魏有尚书仆射杜畿;西晋有征南大将军杜预(此后的名人大多为杜预后裔);南梁有名将杜掞;唐朝有宰相九人,包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史学家杜佑,著名诗人杜甫、杜牧等。五代时期走向衰落。
魏晋以后,京兆杜氏除留居故里外,部分族人向外地迁移。其中,东晋初年南迁襄阳的有杜逊支(后裔有杜灵启、杜怀宝、杜叔毗等)。另有迁居河北的杜铨等支、西晋末避难河西的杜耽等支、东晋末年南下寿阳的杜骥杜坦一支等等。此后亦多有迁移,如隋唐时从襄阳迁居河南巩县的杜审言支(杜叔毗后裔)。
家族名人简介
杜预
杜预
杜预(222 年—285 年),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
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为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 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咸宁五年(279 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并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
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 年初)病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
了解更多杜如晦
杜如晦
杜如晦(585 年—630 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初仕隋朝,授滏阳县尉。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迁陕州长史,从平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迁秦王府从事中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位列十八学士之首。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位居首功,拜太子左庶子,册封蔡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兵部尚书、检校侍中、吏部尚书,迁尚书右仆射,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
贞观四年(630 年)病逝,时年四十六岁,追赠司空、莱国公,谥号「成」。贞观十七年(643 年),唐太宗命绘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杜如晦位列第三。
了解更多杜甫
杜甫
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京兆杜陵,西晋杜预之后。出身京兆杜氏之襄阳房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合称为「李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多首现实题材诗篇。大历五年(770 年)冬,杜甫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共有约 1500 首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了解更多
社区讨论
查看更多
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