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申氏
家族
基因家族介绍
华北申氏家族,家族基因标记为 O-F288,共祖时间为 1880 年前,推测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申姓望族魏郡申氏。目前,O-F288 在中国男性中的占比约为 0.07%,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河北、山西、河南等省市。
溯源分析
支系情况
研究发现, O-F288 形成于 1880 年前,即西汉初年。此后该支系分化为两支,其中 O-MF8895 在距今 2050 年左右又分化为两支,即 O-F11377 与 O-F2702。而这两支中,O-F2702 及其下游的 O-MF9133 于约 1700 年前表现出强烈人口扩张特征,总计可占 O-F288 人口的 70% 左右。
因此推测,O-F288 是一支形成于西汉初年,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过强烈人口爆发的申姓家族。
根据历史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申姓望族有魏郡申氏,其始祖申钟为后赵司徒。申钟生六子:申胤、申邃、申绍、申道生等,曾孙有:申恬、申谟、申坦、申隆道、申纂、申洪之等,家族整体情况与 O-F288 大致相符。
东汉熹平三年《繁阳令杨著碑》的碑阴有魏郡繁阳故功曹申璆,故吏申贞、申根、申巨、申甫、申肜、申龢、申真、申曾等 12 人,占到总题名 134 人近十分之一的比例,由此可知,不晚于汉代,申氏即为魏郡当地的大族。
家族详情
家族情况介绍
魏郡申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申姓望族。
代表人物有:申钟,后赵司徒、东阳公,冉魏太尉,前燕大将军右长史;其子之一申道生,官至辅国将军、兖州刺史并获封金乡县侯,申道生子申洪之,官至北魏东宫莫堤;其子之二申邃,于冉魏末投奔南朝宋,申邃之孙申隆道任北兖州刺史,申隆道之孙申徽在西魏至北周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并获封公爵;其子之三申胤,在前燕出仕,其后事迹不见于记载;其子之四的后人申永,出仕后燕及南燕,南燕灭亡后出仕刘宋,任兖州刺史,申永之子、孙皆担任过兖州豫州地区的郡太守;其子之五的后人申宣,亦出仕后燕,申宣之子申恬先后在青州徐州诸郡任太守,官至兖州刺史;其子之六的后人申纂,亦至兖州刺史。
家族名人简介
申钟申钟
申钟
申钟,魏郡魏县(今河北魏县)人,后赵司徒、冉魏太尉。石虎称居摄赵天王时,任命申钟为侍中,后迁司徒。石虎晚年不理朝政,大兴土木,申钟曾屡加劝谏,均不纳。后来,冉闵杀石鉴,申钟与司空郎闿等上尊号于闵,出任太尉。冉魏永兴三年(352 年),前燕慕容评破闵军,申钟与诸王公卿被俘送至蓟(今北京西南),燕主慕容儁任之为大将军右长史。
了解更多申恬申恬
申恬
申恬(388 年—456 年),字公休,魏郡魏县(今河北魏县)人,南朝宋名臣,后赵司徒申钟曾孙。早年担任骠骑将军刘道怜参军。宋武帝刘裕受禅,拜东宫殿中将军。元嘉年间,转员外散骑侍郎,召拜太子屯骑校尉,以母忧去职。起为济南太守,参与元嘉北伐,助援东阳、下邳,保城固守,击退魏军。因功升迁至宁朔将军、山阳太守。善于治民,颇有政绩。宋孝武帝即位,任命其为青州刺史,防卫边境、劝课农桑、与民休息,二三年间,民皆优实。因功进号辅国将军,迁豫州刺史。孝建三年(456 年)病卒,享年六十九岁。
了解更多申徽申徽
申徽
申徽(?—571 年),字世仪,魏郡人,后赵司徒申钟的六世孙,北魏至北周时期官员。
申徽起家东徐州(元邃)主簿,迁太尉参军,成为雍州刺史贺拔岳的宾客。孝武帝即位后,投奔夏州刺史宇文泰,任记室参军兼主簿,迁大行台郎中。因奉迎孝武帝西迁有功,受封博平县子、齐州大中正。西魏时期,历任中书舍人、给事黄门侍郎、瓜州刺史,迁侍中、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出任襄州刺史。
北周建立后,历任荆州刺史、少保、小宗伯。天和六年(571 年)去世,追赠泗州刺史,谥号「章」。
了解更多姓氏分布
我们统计了如今华北申氏家族后裔的姓氏情况,其中申姓的占比为 13.18%,为第一大姓。另外王、李、赵、冯等姓氏也有一定的占比。
现代华北申氏家族后裔的
姓氏占比情况13.18%
申
11.63%
王
8.53%
李
5.43%
张
4.65%
赵
3.88%
冯
3.88%
刘
3.10%
韩
2.33%
马
2.33%
许
2.33%
吴
1.55%
胡
1.55%
成
1.55%
田
1.55%
苏
1.55%
杨
1.55%
常
1.55%
侯
1.55%
陈
1.55%
禹
1.55%
郭
1.55%
朱
0.78%
池
0.78%
臧
0.78%
姚
0.78%
万
0.78%
帖
0.78%
段
0.78%
樊
0.78%
徐
0.78%
袁
0.78%
党
0.78%
史
0.78%
邓
0.78%
宇
0.78%
孙
0.78%
曹
0.78%
蔡
0.78%
郝
0.78%
柴
0.78%
迟
0.78%
金
0.78%
关
0.78%
郑
0.78%
吕
0.78%
买
0.78%
鲁
0.78%
南
0.78%
高
0.78%
杜
展开人口分布
如今,华北申氏家族的全国男性人口占比约为 0.07%,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我们统计了他们的详细分布情况:
0.07%
0.13%
0.19%
0.25%
河北省
0.31%
山西省
0.27%
河南省
0.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0.15%
北京市
0.10%
湖北省
0.10%
陕西省
0.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0.09%
吉林省
0.09%
辽宁省
0.07%
甘肃省
0.06%
山东省
0.06%
安徽省
0.05%
江苏省
0.05%
天津市
0.04%
黑龙江省
0.03%
云南省
0.02%
上海市
0.01%
湖南省
0.01%
- 展开
社区讨论
查看更多
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