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能在一生中只发生一次,也可能会有多次发作。发作期间,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会出现症状,可能的症状包括:
抑郁症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心情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它不只是沮丧发作,也不是性格弱点,可能需要长期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感到悲伤、喜怒无常或情绪低落,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这些感觉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且对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则表明可能患有抑郁症,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检测结果
您的患病风险高于 60% 的人
早期自检
常见症状
1.容易感到疲劳或缺乏精力;
2.经常感到绝望、持续的情绪低落、缺乏动力,或对通常给人带来乐趣的活动缺乏兴趣。
3.即使小事也会引起暴怒、烦躁或沮丧;
4.对大多数或所有正常活动失去兴趣或乐趣,例如性爱、以前的嗜好或运动;
5.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或嗜睡;
6.食欲不佳和体重减轻,或者饮食冲动增加且体重增加;
7.思维、说话或身体动作缓慢;
8.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者感到内疚,对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或自责;
9.难以进行思考、集中精力、做出决定和记住事情;
10.停止或减少社交活动;
11.经常或反复考虑死亡、出现自杀想法、有自杀企图或进行自杀。
12.停止或减少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包括家务(如清洁、整理房屋、购买和准备食物、做饭、照顾孩子)、工作职责(如减少工作量,在极端情况下不再定期工作或根本不工作)、照顾自己(如按时起床、更衣、定时洗漱和按时吃饭)等;
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健康症状还可能会表现为身体问题,例如:头痛、背痛、心跳加速、胸闷、持续头痛或消化问题。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幼儿抑郁症的症状可能包括悲伤、烦躁、固执、忧虑、疼痛、拒绝上学或体重过轻;
2.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可能包括悲伤、易怒、感觉消极和毫无价值、愤怒、表现不佳或经常旷课、感觉被误解和极度敏感、使用休闲性药物或酒精、自残等。
对于老年人,还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记忆力减退或性格改变;
2.找不出原因的身体疼痛;
3.出现并非因身体状况或药物引起的疲劳、食欲不振,有睡眠问题;
4.经常想呆在家里,拒绝社交或做一些新鲜的事。
结果示例...,如何预防
1.增加社交,经常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联系,花时间与他人相聚;
2.正确排解自己的情绪,包括向信任的人倾诉和听音乐、做瑜伽等,尽量避免负面情绪的积压;
3.保持定期锻炼,即使只是简单的散步;
4.尽可能坚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
5.避免或减少饮酒,不要使用违禁药物;
6.适当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做一些有成就感的事;
7.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8.采取合适的方式,减轻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
关于抑郁症
是的,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是男性的 2 倍。且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20%的女性曾在怀孕期间患上抑郁症。
是的,虽然整个年龄段都可能会得抑郁症,但《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所有抑郁症人群中,占比最高的为18~24 岁人群,为35.32%;其次为 18 岁以下和25~30 岁人群,分别为30.28% 和 16.82%。
是的,研究发现,第一次抑郁症发作的复发率在 50%左右。并且此后每次发作的风险都会增加(第二次和第三次发作后的复发率分别为 70% 和 90%)。
抑郁症如果伴有躁狂情况的发生,就是双向情感障碍,如果没有躁狂,就是抑郁症。
1、为什么会出现未检出的结果?
我们的检测是使用极少量 DNA 来检测 70~80 万位点,受检测技术限制会有约 1% 的位点(预计 7~8 千个)无法检出。并且这些位点随机分布,可能会落在用于解释项目结果的位点中,从而影响你此项目的检测结果。
2、我们对未检出的结果怎么处理?
由于随机错误无法控制,若受影响的项目超过 7 项,实验室会对你的样本进行重测;若小于 7 项,报告仍会放出,项目结果以「有位点未检出,结果无法确定」呈现。
3、为什么有些遗传风险项目有位点未检出但仍能给出结果?
疾病受多个基因共同影响,但每个基因对疾病影响的权重不同,如果我们检测到了主效位点,那么即便存在未检出的微效位点,也能定义结果;但如果未检出的是主效位点,就无法定义你的结果。
4、为什么有些遗传变异携带项目有位点未检出但仍能给出结果?
遗传变异携带项目中的每个检测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覆盖率是不同的。如果出现部分位点未检出时,23魔方仍能够根据你已检出的位点,统计它们在中国人群中的覆盖率并结合中国人群中变异携带的频率,计算得出你的检测结果。
*如果某项目所有位点都未检出,就无法确定你的检测结果。
遗传风险倍数是从基因遗传⻆度解释疾病⻛险。若遗传⻛险倍数为 1,那么基因遗传⻛险趋近于中国⼈群的平均值;若遗传⻛险倍数大于 1,则更应关注,因为你携带的基因决定遗传⻛险⾼于平均⼈群。
遗传⻛险⾼不代表一定会患该疾病,因为疾病的发⽣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单从任何一个⻆度理解患病可能性都会造成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