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与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其还可能增加患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检测结果
您的患病风险低于 80% 的人
关于偏头痛
疾病症状
根据偏头痛发作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和恢复期,不同时期的症状可能会有重叠,也有部分病人仅存在部分分期,如仅有先兆期症状而无头痛期症状。
1)前驱期
前驱症状通常在头痛发作前数小时或数天出现,常见的有颈部僵硬感、头晕、频繁打哈欠、疲乏、注意力差、思睡、焦虑、抑郁、易怒、畏光、流泪、频繁打哈欠、尿频、恶心、腹泻等症状。我国的一项研究显示,21.5%的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前驱症状。
2)先兆期
多项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偏头痛病人中先兆症状的比例低于欧美人群。我国14%的偏头痛患者存在先兆期症状,其主要表现为视觉、感觉、语言或脑干功能障碍等相关症状,通常持续5~60分钟,多于头痛前数十分钟发生,也可与头痛发作同时或在头痛发作之后。
视觉异常是最常见的先兆类型,表现为单侧闪光、暗点或视力模糊等。感觉异常是第二位常见的先兆类型,表现为自一侧肢体、面或舌的某点开始并逐渐波及同侧肢体、面和/或舌的其他区域的阳性感觉(如麻刺感)或阴性感觉(如发木感),但感觉异常较少作为唯一先兆症状出现。还有部分病人前期可能会出现语言表达困难的语言异常。脑干先兆极罕见,其表现为复视、眩晕、耳鸣、共济失调(非感觉损害引起)、构音障碍等。视网膜先兆表现为单眼的视觉先兆症状,临床较少见。
3)头痛期
偏头痛的典型头痛表现为单侧搏动性疼痛,但也有双侧或全头部疼痛,可因日常活动加重或由于头痛而愿意休息,头痛部位可在同次发作内或不同发作间转换。头痛程度多为中-重度,VAS评分(一种用于衡量疼痛程度的评分方法)多为4分以上,成人偏头痛持续时间为4~72小时,儿童为2~48小时。偏头痛发作时可伴有多种症状,60%以上的病人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少部分病人也可出现眼红、流涕、流泪、烦躁不安等症状,我国数据显示70.4%的偏头痛病人有皮肤异常性疼痛;6.4%~59.6%的偏头痛病人在前驱期及头痛期常常会伴发眩晕、头晕等症状;77%的病人在偏头痛发作时合并颈痛。
4)恢复期
主要指头痛症状消失至完全恢复至无任何症状感觉之间,多数病人存在恢复期表现,表现为疲乏、思睡、注意力差、畏光、易怒、恶心等症状,可持续至头痛停止后12小时。
疾病诊断
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为无先兆偏头痛和有先兆偏头痛。
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 符合B-D标准的头痛至少发作5次;
B. 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
C. 至少符合4项中的2项(单侧、搏动性、中重度疼痛、日常体力活动加重头痛或因头痛而避免日常活动如行走或上楼梯);
D. 至少符合2项中的1项(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E. 不能用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有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A. 至少2次发作符合B和C;
B. 至少有1个可完全恢复的先兆症状(视觉、感觉、言语和/或语言、运动、脑干、视网膜);
C. 至少符合6项中的3项(至少有1个先兆持续超过5分钟、2个或更多的症状连续发生、每个独立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至少有一个先兆是单侧的、至少有一个先兆是阳性的、与先兆伴发或在先兆出现60分钟内出现头痛);
D. 不能用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中的其他诊断更好地解释。
先兆症状通常发生在头痛前,较少情况下也可以和头痛伴随出现或出现于头痛发作后。
部分病人可既出现有先兆偏头痛发作,也有无先兆偏头痛发作,此时两种头痛应同时诊断。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类型,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偏头痛,一般根据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家族史等进行诊断。
治疗方式
偏头痛尚无法治愈,治疗方式根据治疗手段,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根据应用时机和目的,可分为急性期治疗与预防性治疗。
1)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调整是偏头痛管理的基础。规律作息、定期锻炼、均衡营养及合理膳食、充足睡眠、寻找并避免诱发因素以及合理的压力管理,均对偏头痛的预防起重要作用。目前偏头痛是可防、可治但无法根除的疾病,患者应了解相关知识,确立科学理性的防治观念与目标,建立切合实际的期望,同时避免镇痛药物的过度使用,同时患者可记录头痛日记,以协助头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订与调整。
2)急性期治疗
目的在于快速和持续地解除头痛及相关伴随症状,恢复生活、职业、学习及社会能力。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含咖啡因复方制剂、曲普坦类、麦角胺类、地坦类药物、吉泮类药物、氯丙嗪、异丙嗪与甲氧氯普胺等。
3)预防性治疗
目的在于降低偏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及严重度,改善偏头痛相关性失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频繁或慢性头痛引发的相关心理疾患,同时提高对急性期治疗的应答率并减少对急性期治疗的依赖,避免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发生。
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可能使用的药物包括:钙通道拮抗剂、抗癫痫药、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调节剂、吉泮类药物、A 型肉毒毒素、CGRP或其受体单克隆抗体等。
研究现状
偏头痛的终生患病率为15-20%。2016年的全球疾病负担(GBD)研究显示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14.4%,其中女性为18.9%,男性为9.8%。200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65岁人群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男女之比为1:2.2,年患病率峰值在40~49岁。偏头痛在青少年及老年人中的年患病率偏低,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及50岁以上人群年患病率约为5%,同时50岁以上人群的新发偏头痛样头痛需警惕继发性头痛。偏头痛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率为42%,我国研究显示遗传率为46.0~52.1%。
风险因素
1)家族病史。如果您有家人患有偏头痛,那么您有很大机率也会患上偏头痛。
2)年龄。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偏头痛,偏头痛起病年龄多在 10~30 岁,随年龄增长,患偏头痛的人逐渐增多,40~50 岁为发病高峰期,之后逐渐降低。
3)性别。女性患偏头痛的机率是男性的2-3倍。
4)有其他疾病,如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和癫痫。
常见的偏头痛可能诱因:
1)女性的激素改变。患有偏头痛的女性,头痛可能在月经来潮前或月经来潮不久后发作。在妊娠期或绝经后,偏头痛可能会发生变化。绝经后,偏头痛通常会得到改善。
2)压力。当你有压力时,你的大脑会释放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导致血管变化,从而可能导致偏头痛。
3)食物。一些食物和饮料,如奶酪、酒精、巧克力和食品添加剂(如:硝酸盐[腌制食品等]、谷氨酸钠[味精等]),可能是一些人患偏头痛的诱因。
4)咖啡因或咖啡因戒断。
5)天气或环境的突然变化。气压变化、强风或海拔变化都可能会引发偏头痛。
6)感官。响亮的噪音、明亮的灯光和强烈的气味可能会引发偏头痛。
7)药物过度使用。经常服用治疗偏头痛的药物。
8)过度劳累。
9)烟草。
10)睡眠的改变。当你睡得太多或不够时,都可能会引发偏头痛。
11)漏餐或进食不足。
1、为什么会出现未检出的结果?
我们的检测是使用极少量 DNA 来检测 70~80 万位点,受检测技术限制会有约 1% 的位点(预计 7~8 千个)无法检出。并且这些位点随机分布,可能会落在用于解释项目结果的位点中,从而影响你此项目的检测结果。
2、我们对未检出的结果怎么处理?
由于随机错误无法控制,若受影响的项目超过 7 项,实验室会对你的样本进行重测;若小于 7 项,报告仍会放出,项目结果以「有位点未检出,结果无法确定」呈现。
3、为什么有些遗传风险项目有位点未检出但仍能给出结果?
疾病受多个基因共同影响,但每个基因对疾病影响的权重不同,如果我们检测到了主效位点,那么即便存在未检出的微效位点,也能定义结果;但如果未检出的是主效位点,就无法定义你的结果。
4、为什么有些遗传变异携带项目有位点未检出但仍能给出结果?
遗传变异携带项目中的每个检测位点在中国人群中的覆盖率是不同的。如果出现部分位点未检出时,23魔方仍能够根据你已检出的位点,统计它们在中国人群中的覆盖率并结合中国人群中变异携带的频率,计算得出你的检测结果。
*如果某项目所有位点都未检出,就无法确定你的检测结果。
遗传风险倍数是从基因遗传⻆度解释疾病⻛险。若遗传⻛险倍数为 1,那么基因遗传⻛险趋近于中国⼈群的平均值;若遗传⻛险倍数大于 1,则更应关注,因为你携带的基因决定遗传⻛险⾼于平均⼈群。
遗传⻛险⾼不代表一定会患该疾病,因为疾病的发⽣除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外,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单从任何一个⻆度理解患病可能性都会造成偏差。